•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高善文: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几点观察

张咏 大佬时光 2022-10-19 21:48 1315921人围观


在2012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断裂,那么这种断裂的话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断裂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看到,从2012年到2021年,差不多在这10年的时间里边,中国工业品价格与全球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同步仍然是紧密维持。

实际上由于2010年以后,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制造经济体,中国自身的景气的凉热对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就平均来讲的话上升为最主要的因素,观察全球的商品价格,观察全球的工业品价格的波动,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自身总需求的情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美联储的情况,美国经济的景气大家也会考虑,但是一旦考虑商品价格,考虑工业品价格的话,中国的影响应该比在实物需求领域,在中西学领域的话,应该比美国的影响可能应该说至少不弱于美国的影响,很可能在很多时候要更大,尽管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这样,但平均来讲中国的影响显著要更大一些。

中国成为从一个小国经济成为一个大国经济,从90年代工业品价格的全球的接受者发展成为2010年以后全球工业品价格的设定者,尽管不是唯一的设定者,但是是最主要的设定者。那么这一价格的变化、这一结构变化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最重要的结构变化是是在这里。在1996年到2012年期间,中国的食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的波动是高度同步的,但是在2012年到2022年这10多年的时间里边,中国食品价格跟工业品价格的同步波动的同步性消失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去计算它的相关系数,这些相关系数从刚才的0点接近0.8下降到了负的0.6,两者的话在2016年之后的话,实际上还出现了非常紧密的负的相关关系,出现了非常负的相关关系。

那么这些负的相关关系,如果我们进一步在微观层面上去做一些观察,这些观察是什么呢?从数据观察来看的话,从食品价格的分类来看,我们知道2002年到2011年的话食物越容易存储,然后的话它与工业品景气的联系越紧密,那么这一模式的话在2012年以后也消失了,从2012年到2021年10月紧密,那么这一模式的话在2012年以后也消失了,从2012年到2021年,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品价格景气之间的弹性和相关性,与它是否方便存储之间的联系的话完全消失了,粮食继续方便存储,但是它与工业品景气成了负的,猪肉继续方位存储,但是它与工业品价格的相关系数成了负的0.6、0.7,然后菜和鲜菜之类也成了负的。

如果我们去看它的弹性的话,它的弹性也是一样的。在一些非常方便存储的领域,粮食、畜、肉等等都是负的,而且粮食的话还是非常紧密的负责联系。工业品价格越高,粮食价格跌得越快,而且跌的幅度越大,现在菜也是一样,那么无论是从总量层面上来观察,还是从分产品分类的角度来观察,我们都看到食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景气的联系的话断裂了,对于断裂的话表明存货调整机制在2012年以后不再工作,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结构变化?

这些结构变化的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呢?从总量层面上的话,很容易考虑的一个影响是,如果食品价格跟工业品价格之间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那么食品价格的波动就不再包含经济景气的信息,甚至它包含的经济景气的信息是相反的,因为相关系数是负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我们继续去盯着一般消费物价去调控经济,那么的话我们反而会加剧经济的波动,会在经济衰退的时候采取加息的政策,会在经济加速和过热的时候的话采取扩张的政策。因为我们看到的话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负的。

如果工业品的价格在下跌,商品的价格在下跌,全球经济在减速,或者中国自身经济在减速,在这个时候在数据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反而食品价格在加速上升,一般消费物价在上升。这个时候的经济的景气是下降的,工业产的价格是下降的,你这个时候的紧缩的话反而会加剧经济的下降。

那么在经济景气上升的时候,它的影响是一样的,就是在2012年之前,尽管中国的通货一般消费物价主要是由食品来驱动的,但是食品的价格波动包含了紧密的包含了经济景气的信息,所以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2012年以后,中国的一般消费物价的波动不再包含经济景气的信息,甚至包含的是经济景气的反面信息,经济越高它越低,在这个时候继续盯着他去操作,货币政策的操作会和经济景气之间背道而驰,反回头来会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去用平和缓和经济的波动。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继续看几个重要的结构特征。

第一个特征,我们这里的话继续去做一个统计方面的描述,在2012年到2021年期间,一般消费物价累计上升了22.6%,其中60%的贡献来自于食品,就是食品的贡献率从前10年的97%下降到60%,但是它仍然是一般消费物价上涨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但是它的影响显著的下降。

那么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呢?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后10年的时间里边,一般消费物价的波动性明显的下降,我们衡量它的波动性,用的一个是变异系数,就是它的一个标准差除以它的均值。

我们看到在前10年的时候,它的变异系数接近一,在后10年它下降到0.3,一般消费物价继续主要的由食品价格来驱动,但是食品价格的影响力已经显著下降,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整个的消费物价波动性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但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后10年的时间里边,总体上来讲,非食品价格的涨幅,我们如果把非食品泛泛的叫做核心通胀,这里边可能还有一点能源的问题,这些叫法不太精确,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泛泛的为了简单叫做核心通胀,那么所谓的核心通胀在前10年的时间里边,它的平均水平是0.7,这叫法不太精确,在后10年的时间里面,它的平均水平上升了1.5%。

在后10年的时间里边,我们知道在大多数时候人们认为经济偏冷,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政府的话都在保增长,都在刺激需求,刺激房地产,包括去扩大基建,认为整个经济偏冷。在后10年的时间里边,整个经济增速总体上是节节下行的,但是在这个背景下,核心消费物价的平均的涨幅从0.7%的话上升到了1.5%,核心消费物价反而是大约的话上升了一倍。

但是如果我们观察这10年对比的食品价格的话,前10年食品价格平均涨幅6.4%,后10年是3.8%,就是用食品来观察后10年大家一般认为经济偏冷,前10年总体偏热,你从食品上来观察后10年3.8,前10年6.4,这里边当然有刘易斯拐点等等。我们以前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们讨论10年的一个平均值之中其他的一些关键的因素,那么食品价格的平均的涨幅是明显下降,但是在后10年整个经济偏冷,食品价格的平均涨幅大约下降了一半的条件下,非食品价格的涨幅平均来讲上升了一倍,上升到1.5%的水平,这是一些现象层面的观察。第二个现象层面的观察,在这10年或者是20年,实际上我们可以一直放到1978年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中国的居民在全部支出之中的话,用于食品领域的支出的占比是在快速下降的。

在70年代末的时候,平均来讲居民收入之中超过60%的话要用于食品类的开支。那么到现在的话,这一比例下降的不到30%,恩格尔系数的显著的下降,反映了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快速的上升。但是这一上升还有一个什么样的观察维度?我们继续把中国最新的一般消费物价之中,食品分项的权重进行一个国际对比。

那么为了考虑到口径的一致性,我们对各国和地区的数据的话在一致性上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说有些国家把外出就餐是单独分裂的,我们把它计算进来,我们把食品烟酒的话也计算进来,然后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食品部门的食品在一般消费开支中的占比的话是13%左右,日本的话大概是26%。

那么中国现在是多少呢?中国的话大概是28%左右。

中国现在在居民消费开支中,食品的权重已经跟很多的高收入国家非常接近。比如说我们跟韩国的占比是非常接近的,跟欧盟的标准跟日本的标准,跟中国台湾地区的标准也是非常接近的,相差的话不超过三两三个百分点,这是建立在中国的话,居民恩格尔系数在过去40年,经历了连续长时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我们刚才已经说过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的话,中国的去年的人均收入折成美金的水平,离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大概只差4%。

但是如果我们看中国的食品恩格尔系数或者这是一个与恩格尔系数类似的一个概念,就是在一般消费开支中来自于食品类的权重的话,我们看在最新的数据之中,中国的权重已经非常接近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代表中国经济的话,它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来讲的话比较高的层次。

那么这一层次的话与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通货膨胀预期机制的断裂之间,我们认为它与通货膨胀预期的断裂之间存在着很紧密的联系。那么这一紧密的联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进一步去讨论一些相关的证据。

在讨论这些相关的证据之前的话,我们先跟大家展示一些数据,把这些数据的话做一个展示以后,我们来围绕这些数据的话来提出一些解释,而这些解释的话是相互关联的,是为了说明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断裂,而这一断裂随后会在政策的制定上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观察中国的农民工的月均工资水平的变化,就是这里的这条红线,然后的话我们还要作为实际上是一个同意反复,我们还看了另外一个指标的话,就是农民工收入的增速,那么毫无疑问在很长的时间里边,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上升,不用说,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中国农民工收入的上升,它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大概在2004、2005年之前很长时间里边,平均来讲,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增长是非常接近的。

换句话来讲,剔除掉通货膨胀以后,在2004年之前的很长时间里边,农民工的工资的水平基本上是不上涨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