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2 月 CPI 同比 5.2%,前值 5.4%,市场预期 5.2%,市场预测中位值为
5.0%。PPI 同比-0.4%,前值 0.1%,市场预期-0.3%,市场预测中位值为-0.2%。 疫情的冲击加剧了 CPI 与 PPI 之间的分化:2 月 CPI 同比虽然较 1 月回落,
但仍在 5.2%的高位;PPI 同比在短暂的转正之后再度陷入通缩区间。我们应当
如何看待疫情带来的通缩、通胀双重影响呢? 1、疫情期间:通胀与通缩压力并存 在疫情期间,疫情既会带来通胀风险,也会引起通缩压力。其中,通胀风 险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医疗保健相关产品之上;通缩压力则主要表现于大宗商 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之中。 通胀方面,第一,居民在疫情期间居家避险,更加倾向于购买易储存的食 品,导致土豆、大白菜价格大幅上涨。2 月土豆、大白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 22.4%和 42.1%,显著高于油菜、水果等较难长期储存的食品。 第三,由于医疗保健用品需求上升,熔喷布、酒精等价格显著上涨,也带 来了结构性的通胀压力。 通缩方面,第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使避险情绪高涨,加之 OPEC 未达成 减产协议,1 月以来原油价格显著下跌。2 月石油加工业 PPI 环比下跌 4.4%, 较 1 月下降了 6.2 个百分点。2 月 PPI 环比共计下降 0.5 个百分点,其中与油价 关联较为密切的石油加工业、油气开采业和化学品制造业共计带动 PPI 环比下 降 0.3 个百分点,是 2 月 PPI 下跌的主要原因。铜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受到波及。 2 月有色金属加工行业 PPI 环比下降了 1.5%,较 1 月低 2.1 个百分点。 第二,企业推迟复工、居民外出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带来了短期内失业压 力上升的风险。2 月制造业从业人员 PMI 下降至 31.8%的低位。历史数据显示, 服务 CPI 同比变化与就业密切相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2 月服务 CPI 同比 下降至 0.6%,较 1 月显著下降 0.9 个百分点。 2、疫情之后:警惕 CPI“前高后不低”的风险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物价运行可能再度出现变化:一方面,运输不畅、 居民囤积食品、医疗保健品价格上涨的现象都会减轻;另一方面,需求回暖和 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可能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从 PPI 来看,SARS 期间的经验显示,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油价可能出 现回升。此外,在疫情期间原材料库存去化速度较快,2 月原材料库存 PMI 仅 为 33.9%。如果疫情结束后需求回暖,原材料价格将面临上涨的压力。 从 CPI 来看,非典结束之后的 2003 年下半年,畜肉、粮食和生活用品价
格不约而同出现上涨。其中,粮食和畜肉的涨价是由于非典影响了春耕和禽畜
补栏的节奏,而生活用品价格则随着工业品价格回升。虽然目前我国粮食库存
较 2003 年显著提高,粮价上涨压力有限,但新冠疫情可能使生猪补栏节奏放
缓,拉长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的时间。 不过,就 3 月而言,随着物流改善,农产品涨价压力减轻,CPI 同比有望 继续小幅回落,PPI 同比跌幅则可能进一步扩大。 本文原文来自兴业研究 免责申明: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内容)来自网络或者宽客之家社区用户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读者理性阅读,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告知,核实情况后我们将尽快更正或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