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结论就是看策略类型。这个问题就是归结为量化投资到底在赚说的钱,进一步地到底是存量博弈和增量博弈。不同的策略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赚钱方式,也对应着不同博弈类型。如果是存量博弈的策略类型,那么肯定就是随着人越来越多,策略的收益越低,否则就问题不大,甚至还会存在随着人多有弱的正向促进作用。套利类型的高频策略。这种主要赚取套利品种市场上的暂时出现的错误定价的钱,所以一般都是存量博弈,结论是人越多钱越少,甚至后面拥挤到难以下单。谁的交易执行效率高,这块大蛋糕归谁。单因子的alpha策略。结论就是alpha会慢慢衰减,变成噪声因子或者带有risk或者相关交易成本的风险因子。典型的就说说动量、市值和流动性因子。动量会崩坍、市值因子会反转、流动性因子是需要付出交易成本的。在这些因子的早期往往由于市场没有注意到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alpha效应。至于这些alpha因子在赚谁的钱,比较难说了。比如美国市场上动量前期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市场成熟,动量主要是基本面动量,基本面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下是符合逻辑的,可以说他是赚经济增长的钱。后来这个动量因子崩坍了,有AQR论文可以具体看,结论我也忘了,结论应该是这个动量因子变得不纯粹了。基本面的量化投资策略。这类策略比较general,大概指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和一些私募基金用量化的方式做基本面研究的投资策略,这种个人感觉和越来越和主动投资越来越像,那就是主动投资的赚钱的逻辑很像了。ETF BETA策略策略。比如宽基、主题、行业,这些都是典型的BETA,长期可能赚宏观趋势(增量),短期发生了泡沫那就是后面赚前者的钱了。 另外,还可以看看因子拥挤的这个问题。MSCI在最新的模型总加入了因子拥挤模型,使用多个代理变量去衡量。但国内市场的因子是否是拥挤好,好像我还没看到统一的结论。还是蛮神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