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投资这个命题难不难,对有些人来说,难如上青天。对有些人来说天生就是吃这口饭,对普通人来说好像就只有韭菜这个选择了。 @洪俊骅初中听到股票这个名词时,可能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深深和股市产生了幸福的羁绊。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听到他,就会想到“徐翔旧部”这四个字,却不知道他对地产研究非常深刻,自身的私募业绩也十分亮眼,从上市公司到卖方到买方到泽熙,再到希瓦,每一步都走的有声有色。
为什么这个上海男人能让大金链子主动邀请到希瓦做投研总监,他的投资魅力是什么?本文也许有答案。
从初中接触股票起,我的职业生涯就和投资紧密相连
我入市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母亲算是老股民,我最早是看母亲炒股起来的,当时她分到了扬子石化(已经退市)的原始未上市股,成为原始股民。她经常在中午回家做饭的时候看股票行情,那时候还是BB机时代,所以那时自己也知道了什么是股票。自己第一次炒股是在研究生阶段,家里面给了20000元钱开始试着炒股,但当时其实对A股完全不了解,仅仅凭借学校学习到的一些金融经济知识,完全就是草民一个。
那时候也没有电脑,所以好多公司基本上也没什么太大感觉。就是说对股票这个东西还是尤其A股这个市场还是相当于一个菜鸟级别,那么当时就自己也乱买一些股票,说也赚一些钱,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很初级的一个投资,真正知道自己对这自己对这一块感兴趣,在研究生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是进了保利地产,当时是2006年。刚刚Ipo通过, 2006年的九十月份上市,上市以后我进入保利地产总部,当时最开始在财务部,后来就一个多月以后就调到董办去了,原来的叫证券部负责证券,负责一方面是融资这一块的对接,一方面还负责内部的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就跟一些投资者交流。
那时候06年07年是大牛市,对跟不少卖方分析师,买方基金经理都认识,当时觉得当时大牛市他们都赚了好多钱,当时感觉基金经理分析师很厉害,但是就从自己来看,就是说他们有时候问的问题其实好像也不专业,他们对房地产包括行业,尤其我们公司有些东西也不了解,对我们公司不了解也是正常的,他有时候对一些行业也不是太了解,所以我觉得好像我也不比他们差。
所以当时也考虑到职务转型的问题,鉴于自己第一份工作经历,所以渐渐开始了解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是如何做研究和投资的。当时正好是牛市,周边同事很多人都在炒股,自己也在工作之余开始参加CFA考试,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平时工作体验,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投资上。
再加上当时在广州总部就是短期内回不了上海父母,包括很多亲戚老家都在上海,所以后来就跳槽去了湘财,一开始是在湘财证券做卖方分析师,做了以后大概一年以后才到招商证券做卖方分析师了。当时受到了很多领导的关心,所以成长是比较快的。
一年半以后,就去了浙西证券,后来又去徐老板那里干了接近两年,去泽熙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锻炼幅度最大的,因为泽熙它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的风格还是偏一些短线和一些趋势驱动,那么你就必须要把握一些热点,根据热点的话,就是说他来有时候会叫你来做一些判断,然后包括对一些比较小的公司的研究,因为他不太喜欢买一些大的票,叫你经常去研究一些比较小的地产公司,他不太像现在的分析师基本上直接就大票。保利、万科这些徐老板他不感兴趣的,他研究很小的一些票,这些票你就需要从招股说明书年报做一些研究,什么你都要自己研究,因为你参考不了券商的报告了,所以只能是自己做一些很深入研究,然后再费很大的心思。
尤其一些特别小公司,它们以前也不怎么跟资本市场接触,你还得跟他们找到一些关系,跟他们排调研,跟他们董秘什么过去聊一聊,大概把基本面跟徐老板说清楚,因为徐翔他比较喜欢听一些。
这几次转业都在围绕资本市场做不同的工作,这段经历对我后来做投资做私募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早保利地产证券部(后来改名叫董事会秘书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工作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不光可以接触资本市场,更加可以了解房地产整个行业,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可以接触到公司高层和买卖方的研究员、基金经理等,这让自己成长的很快。后来在朋友推荐下进去了湘财证券做房地产行业分析师,由此步入了券商研究领域,后来渐渐转入买方投资。
卖方分析师阶段非常辛苦,由于要覆盖很多公司,需要做细致的模型(房地产的RNAV模型,懂的人自然懂),模型建立好了,才有可能有信心的参加对基金经理的路演和撰写研究报告,在这样的锻炼下,自己对房地产行业和很多公司都非常了解。另外由于房地产行业是周期之王,因此自己对周期股和宏观经济也有一些感觉。
泽熙的二年教会我三件事
我在泽熙呆过2年,回顾这段经历,值得深思, 泽熙的收入非常高,但压力也很大,超过80%的研究员超过一年内就会被淘汰。压力之下,必须要非常努力,超越市场的大部分买方或者卖方分析师。
泽熙阶段让我知道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非常努力,徐翔自身非常努力,他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最晚离开,晚上还会回去复盘,为了方便上下班安,他住的非常近,不浪费路上的时间。交易时间上厕所都是快步走。中午一般有午餐会,下午会听1-2场路演。周末有时候还会去上市公司调研。
徐翔本身有很强的交易能力,再加上自身的勤奋,业绩好是自然而然的。当然,后来他发生的事情,让人非常遗憾。
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作为一名基金经理,首先要勤奋,喜欢投资这个行业。其次,必须要合规,这是红线。
回顾这些年的投资阶段,在泽熙阶段对我的影响很大,泽熙的两年过得不容易不轻松,但确实值得回忆。
首选,徐翔优异的投资业绩永远对自己是一个促进,告诉自己绝顶高手的水平如何。其次,徐翔的勤奋努力也告诉自己成功并不轻松。最后,徐翔后来的事情也告诉自己风控合规非常重要。
持股有自信的背后底层支撑是投资能力
持股自信,不是一味觉得自己的持仓优秀从而产生心里满足, 真正的持股自信是首先需要对行业和公司的盈利模式有深刻的了解,和上市公司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主要的卖方买方同行及时交流,及时更新行业、公司的变化。如果只是因为市场的原因产生的波动,那就是很好的上车加仓机会。如果下跌是由于基本面恶化造成的,那就要果断止损。
教大家一个办法,如果你持仓的股票下跌了15-20%,你还没有信心去补仓,那基本就说明你买错了,可以止损了。
比如我喜欢研究港股,一些股票上市前我就先研读招股说明书,从招股说明书中筛选出自己的问题,在和上市公司QA的时候不断交流,希望对方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疑虑和不了解的地方解释清楚。如有可能,会和投行、上市公司联系,争取去现场交流和调研。
然后,我会在内部做深度报告,在上市前就将这只股票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参考大家的意见,如果公司有强烈兴趣,我还会积极去争取国际市场配售的额度。去年年底自己研究的一只港股,上市当天虽然表现一般,但半年后就翻倍了。(合规要求,不方便透露具体公司名字)
记得在泽熙投资的时候,徐翔要我去看一个股票铁岭新城。当时它的股价走的很强,业内对它的利润估计也是水涨船高。它当时的主要业务是负责铁岭新城一级土地的开发,利润主要就是测算当年公开拍卖的土地以及土地的价格。当次专门去现场调研了一次,因为每年的土地指标是有控制的,假设土地指标全部出让,关键的问题就是价格的测算。当时的股价反映出来的对应的土地每亩出让价格在100万每亩以上,但当时沈阳北部新城的房价也就6000-7000元,铁岭新城的房价最多就是4000元左右,因此按照容积率2来测算的话,100万每亩的土地价格根本不会让开发商赚钱。
除非是对远期的铁岭新城的房价有很高的预期,但当时铁岭新城的位置还是很偏,高铁也没有建成,因此当时的股价存在高估,不应该持有或者买入。调研回去后,我就给出了不看好的结论,避免了公司的损失。
我的投资思路和思考
我风格跟其他经理还不太一样,有些基金经理的风格可能会偏向重大交易或者图形或者结合一部分纪律,我这个完全就基本面导向的了。交易相对少,我尽量不做一些无谓的交易,短线什么的,我基本上很少做,我的逻辑就是说我通过我的深度调研,能能挖掘出创新高的目标,我觉得如果买股票,半年一年之内都能创新高,实际上说短期如果不考虑极端情况,你就没必要做一些买进卖出择时的一个交易,比如今天大盘跌的比较多,但是如果你持有的股票,你得有信心在未来的半年或者一年之内还能创新高,你就没必要调仓了。
但是这个时候,有些票你是没信心的,大盘跌的比较多,你只能就是说考虑是不是要换点仓位了。
我大概是这个思路,我最早是做房地产研究员,所以房地产当然也会去看,房地产我盯的比较少,因为早期的研究是由研究复利的产出的。猪肉板块我是自己研究的,现在内部也负责一些猪肉股,从去年也开始推荐物业板块,物业板块因为也推了不少牛股。我写过一篇看物业机会的文章,我觉得物业还有空间,两三年内还有机会,但是就是说开始分化了,不像去年这样所有股票上市以后就乱涨,物业股分化就要做一些精挑细选,大概是这么一个逻辑。
总的来说,就我就目前来讲,大部分买的票还是自己深入研究的,对深入研究的票自己有信心,在未来半年一年能创新高,所以说如果有这种票的话,我一般不会做太多的择时或者交易,因为我有一半时间,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一般是有一半时间在外面开会和调研的。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券商很多活动都变成线上的,有些上市公司也不接受一些调研,所以就相对少一些,但我基本上也保持一个至少有一天在外面调研,明天我要出去调研去了。
所以以后我的配置大概就是说两方面:
一方面自己深研的猪肉板块,地产板块和物业板块,最近也在看一些新的行业。其次是有些行业就依靠我们研究员,比如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比较靠谱的研究员,他推出的票第一能紧密跟踪,第二他的票逻辑非常好,估值相对比较合理,未来半年一年的空间或者看更长,5年的空间也比较好,这种票我就会逐渐买入,就因为任何基金经理你也不可能所有的票你都自己跟踪,因为你只买自己行业来看,就会有一些问题,万一你这3个行业或者4个行业不好,一两年不好,那年业绩就没法看了,这肯定都不行,所以你持仓必须要买入一些其他行业的一票,这些行业都必须要有靠谱的票。
但是需要比较不错的研究员来帮你跟踪,你心中会比较定,比如今天跌了,他跟你说没问题分析原因,说清楚逻辑,那你就心就定了,如果今天跌了以后,就是你说这个票好像有点不太好了,他跟你说这票可能短期不行了,他就没信心了,你信心更不足了,我怎么办呢?
我心目中我觉得靠谱研究员就是涨的时候,他会提出我风险,说陈总票涨的有点多了,你就不要再加或者说看一看或者减一点。在跌停的时候能合理分析是否是误杀。当然了前提是他的水平要靠谱,因为真的是跌停的股票,如果他看错了,我是越跌越买,那不是买到村里面去了,所以我自己就是说前提就是说他会有一些深度报告,能帮我们做一些就是说你能打动我。
所以我大概是这个思路,最近这段时间也配了一些别的仓位,最近因为一些猪肉股一直创新高,像物业股也很好,地产股的话我们的股票今年涨了50%,所以这些板块是跌的。就过去的业绩还行,主要是靠自己的几个板块,可能正好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活跃的市场比较认可的机会当中,但是未来的话我配置会更多地均衡一些往研究员,就是我信任的合格的资深的研究员这一块配比,当然我自己看这行业,但是我最熟悉的肯定就是有机会我是100%的话抓住的,没有机会我也会考虑其他研究员的票。
就是说如果这样操作的话,我相信很多股票买进去,我就有信心做一个中长期的投资,因为现在我的管理规模相对还比较小,但是如果你说未来我们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每个基金经理或者研究员的管理规模都到了5个亿10个亿或者说3个亿5个亿,你在一些小票当中频繁的进出,其实你进出的成本也是挺大的,而且我也不认为长期来看能有什么收益,这很难的。
兜转之间,我和私募的不解之缘
我前面分享了我一些从业的经历,目前担任希瓦资产研究总监、投资经理的工作。至于为什么加入希瓦,是因为我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和梁大师是同系同学。那时候就认识。后来都从事买方,他希望我过来帮他的研究团队打造打磨,形成好的体系,一起见证希瓦的成长。
最主要是说当时我觉得说希瓦的管理规模也不错,但是内部的一些激励什么的还没有完善,在流程各方面,包括研究部的激励,包括投资的激励,员工的持股等这一块都可以推进,相比较我觉得不尽如人意。因为搞私募的话,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他愿意给你钱的多给一点,不愿意给你也没办法。他愿意系统的把这块给打造丰富起来,我觉得他的思路很好,展望很宏大,就加盟了。
从2018年出来的话,现在有两年多了,刚来的时候还在做研究总监,就是梳理研究部,把研究部的考核,平时的晨会深度报告,包括调研,包括券商的服务这一块就给它梳理起来了。这些起来以后也开始鼓励,在希瓦内部研究员也管一部分钱,如果赚着钱,老梁会有一部分提成给他们,然后也鼓励就是说研究员进行写深度报告,推荐股票推荐股票赚的钱,老梁也会分一部分给研究员,在这方面形成了很好的一个激励机制,因为我们的研究员的基本工资跟市场比起来其实不算高了,但是你要把激励这一块加上的话,其实薪酬水平就有吸引力了。
那么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老梁也鼓励大家发一些基金,希瓦有个有限合伙,希望合伙一下,就是说通过做平台把希瓦继续做大了,因为他一个人的交易员出身出身的话,行业也不可能每个行业都熟,风格也是,有些它是长票,有些它是偏短线的,你如果票很多都是短线的话,实际上你资金管理规模大了,我们操作起来是相对比较比较累的。
加入希瓦以后,发现人才挺多的,有很多不同体系的高手,进入希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分享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从业这些年,我觉得一个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品格是自信和勤奋。
自信但要从善如流、勤奋但也要注意身体。
自信要求自己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研究能力逻辑能力,不会轻易的改变观点。
从善如流就是发现自己错了,需要及时改正,不应该死不认错。
勤奋是一个基金经理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勤奋就意味着自己要付出更加多的努力,但是身体也很重要,钱是赚不完的,生命只有一次。
我日常休息的时候最喜欢看书和看电影,连续剧太长没有时间看。主要是看书吧,电影更加多的属于劳逸结合下的放松。书主要是一些名人自传、金融书籍、行业入门书籍等,比如最近自己正在看一些创新药以及云计算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争取自己一个月可以看4本书,我一个朋友,一年会读200本以上的书,每次和他交流就发现自己和他在知识面上差距又被拉大了。因此,自己要不断减少差距,多读书,读好书。
我从事私募事业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我热爱投资,也热爱我从事的私募事业,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将热爱的投资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