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Rimland ,作者Hancy Wen 一, 印度市场对于中国出海互联网公司的价值 二, 中国互联网人才、技术和资本对于印度互联网生态的价值 三, 疫情只是表象,地缘政治才是根本 四, 中印关系未来可能出现几种形态的推演 五, 被印度墙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该何去何从
去年的6月29号,我还在印度调研市场。没想到一年之后,发生了如此多的重大事件,有种恍如隔世之感。今年的6月29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封杀59款中国APP,到了8月,事态还在进一步恶化,截止目前被封杀的中国APP超过300款,主流的头部公司和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基本上被团灭了。我筹备了一年的创业计划也将随着这次变故而灰飞烟灭。这次事件不是孤立和单纯因为边境冲突而泄愤的意气用事,而是地缘政治格局突变之后的既定战略,疫情只不过起到了加速作用。未来10年,中国APP不可能再回到印度了。所有承载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印度这个10亿级人口市场梦想,都卒于2020,且十年内都不可能复活。
一, 印度市场对于中国出海互联网公司的价值 印度虽然是咱们的邻居,但是大部分国人对于印度都很陌生,加之政治关系因为62年边境战争的缘故长期敌对,双方的绝大部分媒体只要提到对方,基本工作都是在互黑。所以,造成咱们这边的普通民众对印度的认知非常片面且严重倾向负面。
而实际情况是,印度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糟。那些混迹在印度大街小巷的抖音和B站博主,只能拍一些很low的视频来嘲弄印度的贫穷和肮脏,那是因为他们进不去印度硅谷回来精英的别墅区和财阀的大庄园。如果把这些硅谷精英的别墅区拍出来,你们肯定以为是在洛杉矶,如果把财阀的大庄园拍出来,你们肯定会以为在欧洲,哪里都有贫穷和肮脏,通过嘲弄别人的贫穷来给自己牟取利益不仅low,而且缺乏道德感。
列一些数据来说明。 1,印度人口2017年为13.39亿,按照目前的增速,2025前后会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35岁以下的人口超过8.43亿。2025年,印度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也才29.8岁。到2025年,印度的城市化率将达到36.2%,总计5.25亿人。
2,2019年,印度的GDP为2.88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占全球比例为3.2765%。印度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群有49个,根据世行预测,2012-2025这49个城市集群将贡献印度GDP增量的77%。印度已经连续10年GDP的年均增速超过6%,在全球发展国家中名列前茅。印度GDP总量和人均差不多是中国的五分之一。
3,印度精英、富裕、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占总体社会消费的65%,这部分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36%。2025年,印度社会总体消费支出将达到4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中美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
4,2019年,印度互联网用户超过5.6亿,渗透率达到41.8%,移动互联网占96%。4G用户3.88亿,占总网民数的87%。超过5亿人口通过智能手机使用互联网服务。2025年,印度的智能手机用户预计将达到10亿。英语网民2亿左右。其中88%的用户把上网时间花在了APP上。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都是这轮移动互联网潮流的受益者。
5,2018年印度互联网初创公司共完成超过70亿美元的PE&VC融资。2019年是140亿美元。而这个数据在2010年的时候仅为5.5亿美元。过去5年,印度互联网公司融资总计超过400亿美元。其中中国资本与美日资本位居前三甲,阿里、腾讯、顺为、复星都是头部玩家。 通过上述数据的列举,印度这个在一般吃瓜群众眼中的“丑八怪”,在咱们互联网从业者眼中就是个“绝色美人”,至少也是个极其诱人的“潜力股”。在互联网概念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用户思维,中国这边通俗来讲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无论是资本还是出海互联网的从业者,大家都希望能够在印度复制中国互联网的巨大成功中获取收益。 按照中国互联网成功的逻辑,印度互联网市场理论上也可能诞生像阿里,腾讯,百度,美团,饿了么,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拼多多,京东,携程,网易,支付宝,字节跳动,360,唯品会……….整个中国大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超过150家,而且阿里和腾讯的市值加起来超过一万亿美元。
印度目前的互联网独角兽才20家,且没有一家估值超过500亿美元,发展潜力极其巨大!在互联网的任何一条赛道,中国的成功似乎都可以进行复制,如果完全照搬照抄行不通,至少可以有改进的空间,反正市场的想象空间一直在,就看你怎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这条路走出来。
而这一切美好的憧憬与期待,随着这次封杀,瞬间湮灭。
二, 中国互联网人才、技术和资本对于印度互联网生态的价值 互联网领域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试错”。就是一个业务或者项目能不能搞起来,谁都没谱,但是不能因为没谱就不搞了,但是又怕搞黄了损失太大,所以“试错”就这么被发明出来了,简单来讲就是拿出有限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财力、物力),通过设计不同的业务模型或者商业模式在设定的周期内进行测试,通过数据和市场的反馈来最终评估业务模型的有效性,哪种模型的数据和市场反馈最佳,就把所有资源all in进去。 中国互联网产业能够发展的这么好,其实也要感谢美帝互联网公司在前面的“试错”,这种“试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让我们这种后进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进通过“试错”往往可以趟出一条无比宽阔的路,而且在梳理了行业标准和在资本市场确立了价值评估体系。比如,当初华尔街和软银在中国豪赌阿里,就是有亚马逊作为先例,豪赌腾讯的海外资本,也是以Facebook为锚。 现在中美日的资本投印度,也是基于同样的商业逻辑。事实上,能够入局印度市场的互联网玩家在全球也就中美两家。全球各国因为资源禀赋和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果,导致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只有中美两家做到了牌桌上,欧洲和日韩均没有诞生任何像样的巨头,更遑论产业。
中国相比于美国,在介入印度互联网市场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在10亿级的单一人口市场拥有无与伦比的应用经验。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因为本地化没有做好,最后全军覆没。那个滚蛋的Google和还没进来的Facebook是因为不服从中国的监管法律,这与印度政府和美国政府封杀中国APP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先来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看中国对印度互联网的深度影响。中国资本是2009开始进入印度互联网领域的,然后从2015年开始突然发力,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阿里和蚂蚁金服投资Paytm超过10亿美元,一跃成为Paytm的第一大股东。
本人曾供职于Paytm的电商业务板块——Paytm Mall。截止2019年,中国资本对印度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超过100亿美元。 印度互联网领域的细分赛道事实上都通过复刻中美公司(主要是中国公司)在野蛮生长。
在电商领域,印度B2C领域有亚马逊、Flipkart(腾讯曾是大股东,现在被沃尔玛收购了)、Pyatm Mall(阿里投了约5亿美元),Club Factory(杭州的一家创业公司)、SHEIN(南京的一家创业公司)、Snapdeal(阿里是大股东)。
B2B领域有Udaan(他们宣称自己要做印度的阿里巴巴,累计融资超过10亿美金),BigBasket(阿里是大股东)。社交电商领域有Meesho(雷军的顺为是大股东)。
但是电商领域经过三大巨头Amazon(AmazonIndia)、Alibaba(Paytm Mall)、Walmart(Flipkart)巨资鏖战两年,最后却是一地鸡毛。印度B2C电商的这次“试错”成本花了至少100亿美金。即便是这样,各大资本依然看好印度电商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投资依然在继续。
虽然在媒体和普通人认知里的印度各种不堪,但是资本和创业者却依然对这个市场充满激情和希望。吃瓜群众的大脑是被媒体操控的,媒体是被流量和收益操控的,专业人士的大脑是用来塑造未来世界的。
2000年的中国跟现在的印度差不多,也是各种不堪,新千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互联网经济也随之起飞,我们今天的中国,是那些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和无限美好憧憬的大脑、投资人、创业者塑造的。印度也会有那么一天,只是他们稍微慢了点而已。
除了电商,还有社交、短视频、移动支付、出行、文娱、差旅、货运、手游等等,只要中美互联网有的,印度都有,而且都在野蛮生长! 因为,本人所在的板块是电商领域,所有可以深度来谈一下。
第一,在Paytm与印度人共事,是一种既新鲜又糟糕的体验。新鲜是因为从来没接触过印度人,印度人普遍还是非常平和的,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是非常nice的。但是,paytm的同事,上至总裁、副总裁,下至manager,都不懂电商。另外,印度公司沿用英国殖民时期的制度,即一个BU的leader直接决定这个业务的生死,实际操作的时候非常死板,加之印度本身受种姓制度的深刻影响,等级意识无处不在。
如果这个业务的管理层是SB,那么这个业务最终不仅会死,而且大家都会干的非常难受,基本上都是在搞内耗。所以,选择与印度人共事,事先做好背景调查非常重要,尤其是高管级别,个人专业度,直接决定业务生死。
第二,Paytm的电商业务黄掉之前,本人就辞职了,去年春节之后,本人就去了印度调研市场。离开paytm之前,本人花了大量时间复盘paytm电商业务(跨境部分)。通过梳理这个领域的同行,本人发现了两家公司做的很好,一家是clubfactory,一家是SHEIN。clubfactory做库存erp起家,手里有中国海量工厂的库存数据,另外clubfactory还是1688的超级大买家,1688几乎网罗了过年快消品所有的工厂数据。这些货品有个共性的特点---极具性价比。
clubfactory跟jollychic一样,是供货模式,所有的供应商把sku上架之后,产品定价由平台来决定,供应商只需要给平台一个供货价,订单在印度产生,中国这边统一集货,然后发货。paytm除了选品这块天然具备劣势(我接手业务之后,通过在1688的人脉让跨境专供团队专门做了一个选品分析工具),还有一个就是物流策略非常失败,几乎是卖一单亏一单,招一个卖家死一个。
paytm的卖家都是单独与物流商签协议,每单都要计算首重,clubfactory则非常聪明的用平台名义把所有小包集合成一个大包,一个大包只记一次首重(首重费用很高)。Clubfactory同时还利用了印度进口政策的bug,把低于一定货值的商品通过免税方式(实际上就是偷税漏税)出口到印度,去年专门被清算过,包括暂停清关,查抄仓库还有巨额罚款。这是一家有的聪明过头的公司。
SHEIN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家跨境电商公司,这家公司深刻的理解并抓牢了跨境电商的本质——供应链运营管理。在跨境和跨境电商领域,C端。流量玩得好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是,目前理解并执行供应链运营与管理的公司,跨境电商里面,就只有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印度的策略就是三个字——清库存。
SHEIN把女装快时尚从上游的工厂(包括布料和辅料)到中游的设计、营销再到下游的销售全包了。主打欧美市场,SKU更新速率极快,通过公开的信息获取分析,这家电商公司在女装快时尚领域的设计、产品更新、产品品质已经跟Zara不相上下了,产品上新速度最近两年内甚至甩Zara好几条街。所以,在欧美市场迅速崛起,可以卖出很好的品牌溢价。
但是过分快速的上新速度也造成了库存量激增,这也是整个服装产业链的通病,SHEIN最终选择印度来消化这些库存了,实际上,在印度市场,SHEIN的清库存并非亏本买卖,在欧美市场是盈利的,库存以成本价在印度市场处理,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是:SHEIN在欧美市场不断挤压像Zara这样品牌的线下空间,利润很好。在印度处理库存压力。没有库存压力,总体就是盈利的,而且是个良性循环。
第三,本人从paytm辞职之后就去了印度,在班加罗尔,德里,钦奈和加尔各答的批发市场花了几个月专门调研市场。印度目前线下批发有一条完整的链路,从进口商,一线城市批发商,二线,三线。。。。他有一条完整的链路,每个行业和品类都有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相对稳定,不过痛点非常多。
痛点的核心突破口在零售商,在终端。他们在整个商品价值链的最后一环,利润空间被极限挤压,而且要承担周转风险,当然他们也可以从上一级的批发商或者账期支持,不过非常脆弱。印度的供应链全貌本人无从知晓。3C数码基本上都是中国货,时尚品类的服装配饰,印度有非常成熟的供应链,不过生产工艺跟中国和孟加拉差了好几个段位。
鞋类供应链的优势在皮鞋,其他鞋类全部依赖从中国进口,印度的运动鞋,休闲鞋品牌全部从泉州,温州和广州下订单。其中板鞋几乎生产不了,全部依赖从温州进口。小商品几乎依赖义乌,义乌前年向印度出口了260亿美元的商品(数据来源稠州商业银行)。
第四,印度政府也不允许出现电商像中国那样过度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印度制造业跟中国相比,很差。如果放任电商发展,海量的中国产品会通过电商把印度本身很差的消费品制造业彻底搞死。现在中国出口印度的平均关税税率超过20%,中印贸易总额2019年是900多亿美元,我们顺差600多亿美元。这个顺差消费品占了三分之一左右。
另外,印度巨量的夫妻老婆店会在电商的冲击下死亡。参考一下,阿里系电商崛起之后,中国有多少实体店被搞死了。这些夫妻老婆店的零售商都是莫迪的票仓。事实上,本人非常反对跨境贸易一味追求顺差,互惠互利才是正道。
第五,印度B2C虽然被证伪了,但是通过本人前期复盘Paytm的失败案例和后期的印度本土市场调研,得出了一条B2B是未来主流方向的结论。这个结论的逻辑链条是:印度市场对中国消费品的进口需求是存在的,大约是200亿美金每年。目前这条交易通道把持在印度进口商手里,他们从中国采购,然后运回印度一线城市进行批发分销,经过多级分销体系,商品最终到达实体零售店。
我的设计模型是把中国工厂和印度实体零售店通过一个B2B平台连接起来。当实体店拓展到一定数量,从中国运货过去的边际成本就会被无限摊薄,数量越大,物流成本越低,直至最后边际成本降为零。
中国商品到印度,主要成本在物流。之前电商搞不起来,主要是空运成本太高,海运时效跟不上。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常青款是可以提前预测销售数据的,选款和销售都已知的前提下,就可以提前备货。而且,本人在选择行业和品类的时候,不仅分析了标品和非标品的取舍,还兼顾了中印在某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就是选择这个行业和品类,不仅可以让印度消费者享受到made in china 的极致性价比,还可以帮助印度这个行业做出口,赚外汇。 中国的资本提供了印度初创公司急需的资金,支付宝的技术让一家只有2000万用户充话费的公司直接变成了拥有3亿用户估值超过160亿美金的超级独角兽,本人当初入坑也是听了它“印度支付宝”的名号。像本人这样专业的电商领域的人才和其他领域大量的中国互联网专业人才,亲自参与到印度市场塑造之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印度人会从中国这边把经验和教训都学到,印度毕竟是印度人的印度,这个市场,最终肯定是本地人才能真正主宰的。参与者也可以分享利益罢了。
三, 疫情只是表象,地缘政治才是根本 今年疫情爆发之初,我便和认识的阿里校友还有出海印度互联网圈的朋友开始做志愿者活动,协助打通海外抗疫物资尽快抵达武汉。其中就包括从印度搜集医疗物资信息。印度政府从疫情爆发之初就表现出对咱们深深的恶意和敌视。 首先,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印度便模仿美国从武汉撤侨,同时发布官方禁令,禁止出口口罩、防护服等我们急缺的防疫物资。这个禁令发布的时间是在我们中国公司已经完成对印度公司付款且物资已经到达德里和孟买的机场仓库进行清关的时候。是不是很会挑时间,被扣的物资货值超过1000万美元。被扣之后要么通过行贿海关通关,要么就烂在仓库,或者贱卖回给印度贸易商,或者被印度政府以某种名义进行强制征用。
除了禁止成品出口,印度政府还禁止制造口罩所需的棉花出口中国。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这就是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当然,为了避免出现完全撕破脸皮的口实,印度政府又用军机拖着一堆我们自己有的或者不那么急需的输液器材运到武汉,送完“垃圾”之后,然后运回了自己剩下的侨民。这些侨民主要是到武汉学医的留学生。 其次,印度政府4月17日修改了FDI(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将中国从“自动审批路径”改为“政府审批路径”。其实原文的意思是“与印度有陆地接壤的国家的实体和公民”,其他五个国家: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投资印度,巴基斯坦还是死敌。针对对象就只有我们中国了。
一般来讲,任何国家的FDI都会有一些禁区,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印度政府现在这么搞,就是所有的中国投资想要投资印度的任何领域,都需要获得印度政府的许可。而欧美日韩的资本进入印度并没有类似的限制。
我上面讲了印度互联网市场对中国公司的价值,除了互联网,其他的很多行业,中国公司在同等情况下,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现在印度政府这么一搞,明显就是不想让你中国公司赚钱了。政治领域的敌视衍生出来经济领域的歧视。 最后,就是6月29号印度政府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和事先知会的前提下,悍然封禁59款中国APP,包括抖音海外版TIK TOK,微信海外版WeChat,快手海外版Kwai,UC浏览器等等。封禁之前,其实有印度公司做过压力测试,搞了一款Remove China Apps(删除中国应用),这个是在6月15日印度士兵非法越境夜袭中国边防部队最后被弄死了20个之后发生的。这款APP最终因为违反了Google Play的政策而被下架了。 这些新闻发生的中间还发生了一些新闻。
1, 在中国爆发疫情最吃力的时刻,印度政府拿出了相当卢森堡面积两倍的土地来吸引安置从中国撤出的外资。
2, 印度修改针对中国的FDI政策之后,Facebook向印度最大电信运营商JIO(信实集团旗下)投资57亿美元。
3, 在印度封杀59款中国APP之后,谷歌宣布将对印度投资100亿美元。
4, 莫迪在7月22号的视频会议中向美国企业发来呼吁:来印度投资,现在是投资印度的最佳时机!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印度政府已经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开战了!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情绪化抵制运动,而是有预谋,有计划的战争行为。 关于南亚和印度的地缘政治,我后面会专门来分析,这篇只说结论。 印度自独立之后,其政府的外交和战略一直是受印度其中一个战略学家“骑墙理论”的深刻影响,就是印度在外交领域不倒向任何一个阵营或者联盟。背后的根源当然也是英国“大陆均势”思潮的深度影响。 1962年边境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印度深受英国“缓冲地带”思潮的毒害,妄图染指西藏。在印度精英的认知里,中印互为大国,为了避免战略威胁,印度和中国之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缓冲国”。 1962年边境战争,印度的战败,跟中国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性质差不多。这一战,彻底打断了印度的脊梁骨。对内,尼赫鲁作为印度的开国总理和最有实力的政治家威信扫地,社会改革(种姓制度)和土地改革这两项印度独立之后最为关键的改革举措随着尼赫鲁的去世而作罢。印度今天的发展的阻碍,根源在社会改革(种姓制度)和土地改革没有从前现代过渡到现代。对外,印度作为美苏两大阵营的第三极——不结盟运动的领袖,直接被打回了殖民时代的原形,国际威望一落千丈。这就是印度精英集团仇视中国的根源。 62情结是个心理死结。印度为了找回面子,1967年,经过五年准备,发动了一场针对中国边境部队的进攻,中方损失高于印方。这就是印度人经常宣传的1967年针对中国的胜利,实际上规模跟1962不在一个等级,本质上为了找回面子的心理平衡之举。 1962年之后,印度国内的亲华势力彻底消失。经过近60年的宣传和教育,印度几乎全民敌视、仇恨中国。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失败之后彻底抛弃不结盟战略,跟苏联曾经结盟,中苏翻脸,中印边境战争是重要因素之一。 印度虽然敌视我们,但是碍于实力差距和发展的需要,虽然一直小动作不断,但是双方总体上保持和平的大局。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遏制与打压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印度精英集团在中美博弈的格局下,倾向于配合美国来对付中国。其中有两个重大事件。一个是2017年的“洞朗对峙”,一个就是现在。“洞朗对峙”的大背景就是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现在就是中美贸易战之后的各种外交战和舆论战。 最近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战,第一把火就是印度政府烧起来的。印度政府是全球第一个封禁TIK TOK和WeChat的。 印度财阀跟欧美财阀不仅有殖民时期的血脉联系,而且在印度独立之后,这种利益勾连在逐步加深。 莫迪们只不过是安巴尼(印度首富,信实集团控制人,印度最大的财阀)们的傀儡和提线木偶。 这次封禁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打击印度国内的初创企业,印度是个等级社会,OLD MONEY不允许NEW MONEY 的发展威胁到自身的统治地位,必须要通过运作各种手段来打击,避免失控的情况出现。 印度的疫情已经失控了。中印边境走向战争的风险还在增加。6月15日的偷袭死人事件在今年大概率还会发生。本人预判印度会在边境入冬(10月)左右再次对中国边境部队发动偷袭,战争不可避免。 印度敌对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
1,印度和美国疫情的失控,最终掉进巨坑,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对中国的敌视。疫情发生之初,美印都第一时间跟中国断航,而疏忽了其他地区。他们的聚焦点是中国的病毒,而不是病毒本身。这也是他们现在有很大冲动甩锅的心理根源。现在印度疫情失控,为了转移封锁造成民众对政府的负面情绪,在边境挑事可以转移矛盾。老套路。 2,疫情只是黑天鹅,不是根本原因,只是起了加速作用。去年印度退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包含中日韩、东南亚和印度的自贸区,我们用来对冲TPP和美国脱钩的战略方案),实际上已经表明印度已经拒绝了最后的和平,印度抛弃了亚洲发展的大好局面,转而把自己捆绑上美国战略针对中国的战车。 3,印度精英集团因为深受英国战略学界“均势战略”“缓冲区”思潮的毒害,从未停止对西藏的垂涎,1962战争只是结果,今年的边境死人事件也是结果,根源是印度精英集团的认知,是的,他们还tmd这么考虑问题。这是中印死结的根源。如果要解开这个死结,两种方式:一种是他们自己想清楚,改变这种荒谬的认知,另外一种就是我们帮他们改变认知,用拳头,像62年那样。 4,印度会启动战争选项吗?我认为大概率会。很多中国人其实不理解,我们思考的逻辑是:我们各方面实力都是印度的五倍,印度哪来的胆子?这是中国的思考逻辑,或者说这是正常的思考逻辑。
本人因为曾经跟印度人在一家被中国公司投资的印度公司工作过,而且在疫情之后的两个月跟印度人在推特(被封了两个账号)上有过对线的经验,我在海外社交平台感受到了印度人普遍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深深的敌意和仇恨。可以分享几点印度人思考的逻辑:
第一,如果不是在绝对的客观事实面前,印度人是不会从自我幻觉回到现实的,比如1962年战争的惨败,比如疫情实际确诊人数。
第二,即便是在绝对客观事实面前,印度还是不愿意面对,他们会主观创造很多观点来对冲客观现实对自己内心的冲击。
第三,印度是个宗教国家,7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这是个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来世的宗教,造成绝大部分印度人其实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更在意“我怎么看待某些问题”,而非“某些问题原本是什么样子”。
第四,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即便是受过教育,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在认知中国这个问题上,一边倒的做欧美的跟屁虫。比如最近印度媒体刚刚出炉的报道,72%的受访者认为印度的军事实力强于中国,59%的受访者支持对中国开战,对于禁止中国APP,91%的受访者认为是对的,8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不值得信任。根据本人的判断,这个调查报告基本属实,媒体伪造的可能性很小。 5,印度如果在边境对我们开战,他们的好处是什么?自1962年边境战争之后,印度的精英统治集团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对民众进行仇恨和敌视中国的教育与宣传,可以塑造一个共同的敌人,强化印度的民族意识,加强统治集团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
事实上,印度1947年独立之后,花费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通过战争,统一了印度本土大大小小几百个土邦(独立国家),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印度只不过是个地理概念,也就是说印度是1947年宣布独立(名义),直到1957年才完成对全国的控制(事实,其中印巴,中印,印尼,印孟争议领土不计)。
印度因为没有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和土地改革,大地主大财阀依然跟殖民时期一样,主宰着这片土地和人民,讲句不好听的话,印度13亿多人口,除了那几百万财阀和地主,1-2亿城市中产,剩余的人口活的像牲口一样。这极少数高种姓的地主和财阀通过操控像莫迪这样的政客傀儡,现在想通过对中国发动战争来获取什么好处呢?事实上,经济领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剩下就是军事和政治上。
第一,转移疫情带来的矛盾。这是很多人可以想到的最大原因。但是为什么单单印度要靠战争来转移疫情造成的压力呢?因为疫情的封锁,印度已经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边缘了。我们有14亿人口,其中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人民币,中国的GDP总量和人均是印度的五倍,而且印度的基尼系数要远远高于我们。我们被封在家里三个月是个什么感受,这还是在不愁吃喝,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线上搞定的前提下。
第二,1962年毕竟已经过去了快60年,印度宣传和教育塑造的那个中国敌人其实有点虚无缥缈。如果再来一下,可以让印度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敌人的存在。通过这个敌人,可以强化印度国内的团结,至少是那70%以上印度教徒的团结,印度选用的西方那套民主体制,内耗非常严重。
第三,无论战争结局如何,整个西方社会,包括日本和俄罗斯都会站在印度那边。美国现在其实也非常需要一条狗来咬中国做炮灰。印度精英集团也希望通过战争来向美国纳投名状,展示自己可以作为美国牵制中国非常有价值的战略和战术棋子。同样的事情,我们中国也干过,比如美苏争霸初期,我们打了朝鲜战争,然后全面倒向苏联,换回来150多个重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工业根基。
冷战后期,我们背叛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通过对越作战(苏联和越南是盟友),表达了融入美国朋友圈的决心,事实上,本人认为,苏联最后完蛋,最大的外部因素就是中国的背叛。当然,我们中国人肯定不这么看待这个事情。国家利益博弈嘛,从来都是越渣越好,越绿茶越香。印度现在对华开战,可以从一个骑墙派完全转变为美国那个阵营的势力。然后在中国投资的美国公司就会从中国撤出转移到印度,印度精英集团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是这么做的,而且美国会把中国在美国的那部分市场让给印度。这是印度最近所有动作的国际宏观格局背景。
第四,关于开战之后的胜负问题。按照常理,大家会以为中国必胜。事实上,不一定。我研究过相关的地形、气候和军事问题,一个是印度在争议边境的东中西段的后勤补给都要优于我们,主要是他们有地形优势。我们的后勤补给难度和成本非常高。特别是十月入冬以后,那个地方基本上没法通车。
印度很可能在入冬的时候出其不意的偷袭我们的边防部队,杀了人,然后迅速撤退。如果我们越境打击,他们就会宣传我们侵略,如果我们不反应,他们就会宣传他们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取得巨大胜利。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备战。如果印度那边打了败仗,对他们来讲,无非是死了一些低种姓的贱民士兵,不仅在国内可以煽动更大的民族情绪,增强凝聚力,而且可以去国际上卖惨,博取同情。所以,在印度挑事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非常被动。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战略重心和主要方向在东部的台海和南部的南海。另外一方面,谁会愿意去跟一只掉进粪坑的狗纠缠呢? 四, 中印关系未来可能出现几种形态的推演 第一,战争会在今年入冬的时候发生。入冬之后,我方边界哨所后勤补给和增援会是很大的问题,印度军方大概率会选择攻击我方哨所之后,然后撤退。要做好边境哨所被偷袭的准备。战争是最极端的情况,印度精英集团的战略意图是通过边境小规模的对华战争来给美国精英集团纳投名状,大规模的对华战争并不是他们的选项。第一**的主动权目前在印度手里。我方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印度一旦开了第一**,最后一**打到什么时候,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第二,次一级的冲突就是外交战升级。包括但不限于类似美国关闭波士顿领事馆那样的举动。目前中国在印度有两个领事馆:孟买和加尔各答。如果印度政府升级外交战,加尔各答领事馆很有可能被关闭。印度目前在中国有三个领事馆:上海,广州和香港。 第三,经贸领域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出现:驱逐或者没收中资在印度的财产。印度政府通过封禁中国APP来讨好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比如Facebook、Google。印度还有可能通过封杀小米、vivo、OPPO来跟日韩科技公司瓜分中资在印度的市场。
目前没有采取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实体产品比虚拟产品的替代周期更长,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去准备,另外一方面是这类中资制造业给印度创造了海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封杀,对自身就业和经济打击太大。最后,虽然面临印度精英集团和战略界一边倒的压力,但是莫迪本人并不想跟中国彻底闹翻脸。事实上,莫迪能够有今天的政治地位,跟中国的合作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后面抽一期专门写写莫迪。 事实上,我们官方对印度的战略定位一直是亚洲的合作伙伴,虽然有矛盾,是不是来捣乱,但是总体可控,一直以来在对待中印关系,我们始终以大局为重,哪怕是2017年的洞朗对峙,我们都没有把军事手段作为第一选项,事实上,我们现在也没把军事手段作为第一选项。
但是,现在有个变化,印度的整体外交战略出现了失衡,总体对华敌对和更加激进,未来,我们的南亚战略和对印外交战略也会出现改变,印度将从合作伙伴转变成美国的辅助,是敌对国家。敌对国家,我们在军事上会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经济领域,会重点扶持南亚其他国家,比如,已经在执行的中巴经济走廊,南亚的各种港口的开发,免除除印度以外的南亚国家对华出口关税,将中低端制造业部分转移至这些南亚国家,联合这些南亚国家一起来侵蚀印度的出口国际市场。 1962年边境战争之后,中印互相召回大使,直到70年代才重新互派大使,经济合作也是从90年代才开始升温。这次战略突变之后,中印关系全方位降温,将来甚至可能出现完全冰冻。中印关系未来的动态变化路线图和中美关系变化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中印想重新坐下来很好谈合作、做生意,大概要等到我们的GDP超过美国,综合国力跟美国不相上下。如果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完全破产,印度也会放弃抵抗的。 五, 被印度墙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该何去何从 出海这样的跨境业务,尤其是要去所在国拓展和深耕的中国公司,这个生意,本质上是吃地缘政治的饭。地缘政治是所有出海公司的必修课,不懂地缘政治,很有可能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反倒是认为当前出现的这些情,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坏事。比如美国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制裁,印度直接团灭了中国APP,至少这些事情出现之后,一方面对我们的科技公司的含金量是个考验,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另外一方面让所有出海或者准备出海的公司有个心理准备和地缘政治功课准备。
从官方的反应来看,我们是没打算对 印度政府的流氓行为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了。官方有官方的战略考量,局部的经济利益跟整理国家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相比,九牛一毛。我们既不应该埋怨我们的政府没有替我们出头,也不应该去仇恨印度。仇恨和愤怒会妨碍我们的判断。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 印度封杀了TIKTOK之后,美国也准备对TIK TOK动手了。原本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仅仅局限于华为一家公司,印度这么搅屎之后,科技战的打击面无限制的扩大化了,说明印度是希望中美继续这样斗下去的。有了这个逻辑出发点,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被印度封禁的APP是不可能再回到印度了,我个人预判时间周期至少是十年。
为什么?十年后,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这次被美国卡脖子的高科技领域,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斗,也会实现独立自主。当我们综合实力跟美国不相上下,GDP超过美国,产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依赖美国。那个时候,印度精英集团会重新反思自己的对华政策,一边倒的投向美国怀抱的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会得到修正。 今年发生的事实,让所有出海的公司看懂了,在世界地图上面,出海目的地国有两个雷区,一个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为主体的“五眼联盟”国家(美英加澳新),一个就是他们曾经的殖民地印度。
除了这两个雷区,其他全球市场至少在地缘政治上的绝对风险较小。比如非洲也是一个十亿级的人口市场,南亚除了印度,其余国家加起来也有4亿多人口,东南亚我们现在就经营的不错,南美对我们来说,就是新大陆。所以,不必太沮丧和悲观。 我不了解互联网其他赛道的公司到底怎么应对这次封禁事件。可以谈几点我对跨境电商领域的看法。 1,在中国的B2C电商格局是城市市场被天猫和京东瓜分,10亿人口农村市场造就了拼多多的崛起,基本上形成三强争霸的格局。国际市场亚马逊一家独大。B2B电商领域,阿里国际站一家独大,另外的B2B巨头也都是中国公司或者香港公司。B2B电商这个领域,实际上,没什么发育。因为传统国际贸易的环节和流程实在是太复杂了,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2,无论是在印度市场,还是东南亚市场,或者其他全球市场,中资跨境电商出海目前都还没出现一个有气象成为王者的平台。即便是阿里京东这样的巨头,国际化战略也推行了差不多十年,目前也是一筹莫展。本人在做印度市场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印度电商B2C最后砸钱砸下来,也是一地鸡毛,后面本人在印度各大城市线下批发市场做调研的时候也在观察人均GDP2000-3000美金的消费市场。 总结了一些结论:
第一,无论宗教,地域,文化,语言等等差异,人们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接受度很高。所以,失去印度市场,对我们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跟印度人均GDP相仿的国家都是我们的市场。
第二,电商高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强大制造业和高速发达的物流网络。强大的制造业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从而向市场不限量的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发达的物流网络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而物流也发达的前提就是完善的基础设施。跟印度发展水平相仿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电商业态发展的最大瓶颈有两个:用户习惯和物流。用户习惯可以用返现、促销折扣来教育,物流成本的降低则完全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个周期非常长。所以,在第三世界国家搞B2C电商,基本上是个伪命题。城市化率,基建,消费习惯这些基础要素的完善周期非常长。
第三,B2C是伪命题,B2B呢?肯定也是伪命题嘛,发育了20年都没发育起来。本人以前也是在阿里B2B版块工作。后面辞职之后,跳出来了,然后结合在印度工作和调研的这些经历,基本上搞清楚了为什么我们的B2B没有发育起来。我们的B2B在早期只是个信息平台,后面逐步升级到交易平台,但是,这种升级相对于信息发布时代并未有任何本质的改变,卖家和买家都是相对松散分布的状态,卖家作为中国这边的供应商,其实还有一定的可控度,对买家就完全找不着北。
因为国际贸易的分销层级和网络是个无比复杂和混乱的谜团。不掌控买家,交易逻辑就不可出现指数级的爆炸性增长。2C是零售,零售消费巨大部分都是冲动的,容易被操控,2B是采购,采购是一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被精心设计的,且每个采购商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没法对这些交易决策和过程进行流程化的处理,那么这个领域永远都不可能出现被变革的一天。
第四,一般国际的贸易流程:采购国的进口商从出口国下订单,然后通过海运(主要)到采购国港口完成清关,然后通过陆路(铁路和公路)把货物运输到中心城市进行分销,一线到二线,二线到三线,以此类推。
发达国家主要是大型品牌商和连锁零售集团。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发展程度比较低,造成商品流通成本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日用消费品在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价格要低很多,流通成本是核心的经济学逻辑。
第五,如果把中国的工厂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体零售店通过一个SAAS化的平台链接起来,然后通过数据测算建仓,一个物流仓覆盖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区域,这样零售终端被平台所掌控,这种销售链路的商业逻辑一旦在一个区域跑通,那么就可以开始规模化复制。
这个商业逻辑阿里研究院的曾鸣教授曾在2018年通过《智能商业》这本书提出过,曾教授把这个商业逻辑简化成S2B2C,S是supplychain,B是小的零售商,C是消费者。曾教授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拼多多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燎原之势,拼多多能够在中国崛起是依托于中国极其强大的制造业和供应链,还有非常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拼多多B2C的逻辑在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复制的前置条件,行不通。
第六,考虑到行业和品类的复杂性,这种模式在海外实际落地的时候,不建议全品类模式,应当从单一品类和行业开始切入,深耕单一品类和行业,消费品品类除3C电子,其余全部都是非标品,通过单一品类去深度整合供应链,制造业和供应链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深耕供应链就是修内功。 疫情总会过去的,出海的路,还会继续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