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开放” # ——任正非
开放的红利,将对股市、金融市场、产业、经济产生全方位影响。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史,第一轮商品市场开放的红利,加入WTO,经常账户开放,中国经济成功跃居全球第二。展望新时代,第二轮开放红利很重要,已经2015-2019年间的外汇、股票、债券市场发生。如:人民币加入SDR、陆股通、纳入MSCI、债券通……第二轮开放的红利在于金融市场,资本账户开放已经出发。开放的红利从四个层面来理解:股市——金融市场——产业——整体经济,都将发生深远的变化。这个过程不仅使资本市场受益,也将在金融服务实体、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海外对比,有望带来中国股市第一次“长牛”。
中国需要与世界经济产生更多的连接与交融,经济发展未来的前途在开放。借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经验,开放的红利,将使股、债等中国优质资产价值长期得到支撑,其中最为受益的是股市,有望迎来历史上第一次“长牛”。
1)韩国在90年代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如:汇率逐渐市场化,资本账户和利率管制逐渐放松,加入MSCI。对应在1992年8月到1994年11月韩国股市100%以上涨幅。
2)日本在70年代中后期,以固定汇率转变为浮动汇率,资本账户和利率管制逐渐放松,融资渠道开始重视直接投资作为金融开放典型标志。对应1975年到1982年出现慢牛行情,期间日经225指数收涨109%,好于同期美、德、韩等国家主要指数表现。
3)新兴市场,以印度、俄罗斯为例,大致类似的宏观背景下,采取部分放开条件下更容易释放长期慢牛的开放红利。如俄罗斯是激进的开放模式,中间积累了很多风险没有化解,股市波动率明显高于印度市场。
不仅仅股市,债市、衍生品、金融业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
债券市场已被纳入巴克莱指数,衍生品的种类、参与者越来越多,2020提前取消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限制、QFII额度全面放开。我们开放的“制度红利”将对资成本市场产生全方位影响。
金融开放,亦将对产业、经济等产生深远、全方位影响。
经济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1)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渐上升。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日本金融开放期间,日本服务业在GDP占比从50%左右提升10%,至60%。2)在加入WTO后,第一轮开放红利,中国申请PCT专利数量出现快速提升,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产业、经济都可能迎来质的飞跃和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建设以创新为代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风险提示:全球资本回流美国超预期、经济与企业盈利超预期下滑等。
|
|